《看海》--【光是你的凝視,就穿透了心中那一道光】

《看海》
母親內心最深的恐懼是:我走了,孩子該怎麼辦?


觀影心得撰寫人:張婉玲
潤稿人:香功堂主

一名年邁的母親,獨自撫養有智能障礙的兒子,久病纏身的母親帶著喜歡看海的兒子來到海邊,想要帶他走向「終點」…

林柏瑜執導的短片《看海》,用極簡的方式書寫長照家庭的辛苦,哭鬧不休的孩子與疲憊不堪的母親成了強烈反差,兒子無法理解母親的心情,母親難以與兒子溝通,如此親密,卻又如此疏遠。影片從未透過對白讓母親吐露心聲,但從飾演母親的陸弈靜眼中,我們看到的是無法掩飾的焦慮:「如果有一天我走了,兒子該怎麼辦?」短片沒有給出答案,而是將情境展現在觀眾眼前,給予觀眾思考的空間。

受邀觀賞《看海》的庭安媽媽,對這部作品十分地感同身受,同樣有重症孩子的庭安媽媽表示,這不是她第一次觀賞這部影片,但每次看都淚流滿面,並對老後照護問題感到憂慮與恐懼,甚至有著一份不安的茫然感。

就像影片開場未久,母親拉開鐵門,外頭陽光燦爛,身在屋內的母子身處暗處,暗示兩人處境的艱困。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刻,兒子焦躁哭鬧,母親在疲憊之下的激烈反應,說明日與夜不眠不休的照護,就像是看不到盡頭的暗黑隧道,籠罩在疲憊之下。

庭安媽媽說:「看到影片中幫孩子洗澡的片段,我也曾有過累到在孩子洗澡時的片刻放空,在那個瞬間才想起自己身體的疼痛,但過後還是得咬牙把越來越有份量的孩子扛起。身體的疲勞像是蠹蟲般慢慢啃入骨髓,等待某天的崩潰。」

庭安媽媽坦承,在女兒年紀尚小的時候,曾經有過帶著女兒輕生的念頭。她覺得這個世界對女兒和自己來說都太苦了。

「某次在我抱著她想跳下去的時候,她對我笑了,眼睛笑瞇瞇的、咯咯的笑著。那個瞬間我才驚醒,覺得苦的人是我,不是她!是我才需要尋求援助、是我才需要走出來。」庭安媽媽回憶道。

老天爺關了一道門,也開了一扇窗。由於女兒頻繁住院,讓庭安媽媽得以認識其他病友,並加入病友的群組,慢慢地,她開始認識不同的家庭,組成一個戰友團體。彼此間相互照顧、傾吐心聲、交換資訊,甚至一同出遊。這個小團體帶給庭安媽媽急需的支持,也讓她更有勇氣去面對未知的未來。

庭安媽媽說她在觀賞《看海》時,一直希望片中能有一雙手可以接住劇中已經精疲力竭的母親,社工也好、熱心鄰居也好、同溫層更好,若是整個社會體系,最好。

「我願保持樂觀的心態看待社會對於長照的關注,就如同林柏瑜導演之於《看海》的用心;也謝謝願意花時間觀看這部影片的你們,或許你們就是接住照護者的那雙手!」庭安媽媽最後以這席話做為總結,期許台灣社會能變得更健全與包容,而她能持續保有對未來樂觀的心。

目目小學員家長|庭安媽媽  張婉玲 : 庭安1歲時,發現患有SCN8A基因突變,媽媽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庭安,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身障者的日常,經營臉書《慢飛天使荳比的快樂天地》,用文字記錄庭安的早療、求學生活點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