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重度身障孩童」受到腦傷或罕見疾病的影響,無法透過口語及肢體表達,於是,大家常認為他們有智能障礙,覺得他們沒有溝通的需求,其實,他們也渴望被這個世界理解。
吳姍儒 Sandy 特別擔任一日眼動老師,了解重症孩童透過眼動科技也能表達自我,散發他們的獨特光芒,並且向大家分享:「原來科技其實也可以很有溫度,短短的相處過程中,就能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。」Sandy的新書「我的存在本來就值得青睞」也提到與特殊學生相處的故事,強調「錯誤的對待往往是比霸凌更嚴重的問題」。
「重度身障孩童」因為疾病的影響,無法透過口語及肢體表達,於是,「眼動科技」成了他們生活裡的得力助手,透過眼睛,重症孩子開始和世界對話,然而,在花蓮和臺東,輔具資源和學習機會對重症孩童來說,卻不這麼充足,「科技輔具」更是遙不可及、觸不可及的資源,也因此,認知發展的黃金期常常被耽誤。目目非營利發起「偏鄉重症孩童教育認養」,透過科技和教育,讓花東的重症孩童被世界看見。
小珍珠是個急躁的孩子,不足32周5天,她就迫不及待地抵達外面的世界。意料之外的是,小珍珠在出生的第10天意外猝死,缺氧造成的腦傷讓她成為重度腦性麻痺的孩子。莉菁一家人有機會接觸眼動軟體,第一次發現,原來無法自主言語與行動的小珍珠,其實保有注視與追視的能力,可以向世界表達自己,「過去,喜柔只能仰賴呼吸聲與心律監測器表達自己。現在,我開始可以知道孩子要不要、喜不喜歡,真正認識這個孩子。」
閱讀更多